2022年07月09日 星期六

长江上游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综合科学考察暨多年冻土要素综合观测网建站组网任务顺利完成

来源:地调局军民融合中心 发布时间:2023-04-21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孕育着黄河、长江、澜沧江等亚洲的重要河流,被称为“亚洲水塔”。青藏高原现存多年冻土的总面积约为106万平方公里,其广泛分布的多年冻土通过独特的水分运移影响着区域水文和水循环过程。长江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之一,是影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长江上游的多年冻土分布和变化对流域内的水文和水资源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青藏高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项目和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项目的大力支持下,2020年10月3日至11月26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军民融合地质调查中心联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多家单位组成50余人的联合科学考察队,赴长江上游沱沱河源区开展多年冻土与环境综合科学考察。本次考察在长江上游沱沱河源区1万多平方公里的地理范围内开展野外工作,平均海拔在4800m以上,最低气温可达-25℃,气候环境异常恶劣。  

 主要计划完成三个考察目标:   

 (一)建立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监测网络,查明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空间分布特征;  

 (二)揭示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地下冰赋存情况;   

 (三)针对沱沱河源区不同的地貌类型和水文特征,进行土壤、水体采样和指标检测,获取该区域的冻土环境特征。   

 在本次科学考察工作中,我中心承担了沱沱河源区的冻土钻探及综合观测网络建设工作。在负责人杨斌、谭昌海两名同志带领下,投入工程技术人员30余人、5台钻机和50余套观测设备,为长江源区多年冻土要素综合观测网络的建设奠定坚实基础。联合考察队通过钻探、坑探、物探和遥感等多种综合技术手段,经过50多天的艰苦工作,累计完成钻孔32个,总进尺1200m;完成活动层探坑20个、表层浅坑100余个;采集钻孔岩心样本、表层土壤样本、冰水样本等各类样本1.18万件;完成瞬变电磁测点350多个,剖面里程近200km;完成探地雷达剖面总长度近40km;获取各类影像资料超过100G;建成30个多年冻土钻孔地温定点观测场和20个活动层水热动态定点观测场。   

 通过本次科学考察,在长江源区建立了首个比较完善的多年冻土与环境监测网络,获取了该区冻土分布的第一手原始数据,填补了该区研究的空白。第一次利用百米钻孔揭示了共生型多年冻土冷生构造和超厚层地下冰的特征,并确认了长江源区具备发育大型冻胀丘群的条件并完成大型冰核丘的丘顶钻探。标志着青藏高原二次科考项目江湖源区多年冻土科学考察任务、青藏高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项目长江源区多年冻土要素综合观测网络建站组网任务圆满完成。   

    

  青藏高原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考察队部分成员合影(一)  

    

  青藏高原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考察队部分成员合影(二)  

    

  冻土钻探和岩芯取样(一)  

    

  冻土钻探和岩芯取样(二)  

    

  冻土钻探和岩芯取样(三)  

    

  冻土钻探和岩芯取样(四)  

    

  多年冻土活动层探地雷达探测  

    

  多年冻土电法探测  

    

  活动层土壤取样和水热监测设备安装  

    

  考察队利用无人机在沱沱河源发现的大型冰核型冻胀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