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赛首个完成评审的赛道,科普文章以“盲评”机制确保公平性。评委在隐去作者姓名与处室信息的前提下,仅依据科学性、逻辑性与创新性打分。成都野外综合保障基地的作品《从地质深处诞生的神秘矿物——雄黄》以跨学科视角解析矿物形成机理,将地质勘探与中医药文化创新融合,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一。生态地质和灾害地质调查室聚焦生态保护议题的《河流:被忽视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以独特视角揭示环境科学的前沿问题,荣获第二。信息化室的作品《走进湿地,守护“地球之肺”》则以细腻的笔触展现湿地生态的脆弱与珍贵,为公众打开一扇理解自然之美的窗口,获得第三名。
科普视频:镜头语言解码地质奥秘
6部入围视频作品以视觉化表达打破学科壁垒。境外地质调查室的《青藏高原的“碳”索之旅:探寻地球之巅的隐秘力量》凭借动漫科普形式与扎实的科学内核,生动呈现高原碳循环的宏大叙事,荣获第一。矿产地质调查室的《惑人的“愚人金”》以趣味故事拆解黄铁矿的鉴别之谜,寓教于乐的创作风格赢得评审青睐,获得第二。沿海地质调查室的《走进西南边陲,探索神秘“药王泉”》则通过西南风景与人文叙事,将地质资源与地域文化巧妙联结,收获第三名。
科普讲解:4分钟里的科学与艺术
限时4分钟的科普讲解赛场,8名选手化身“科学翻译官”。信息化室推荐的《林耕置换——粮食与生态的双向奔赴》以生动的语言与互动设计,阐释耕地修复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机制,拔得头筹。分析测试实验室的《紫色土壤的魅力》通过土壤样本的微观解析,揭示其独特理化性质与农业价值,以严谨又不失温度的表达斩获第二名。生态地质和灾害地质调查室的《地球的无声守护者——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则以湿地保护为案例,用诗意语言唤醒公众对生态价值的深层思考,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
选手风采
以赛促建,书写科普事业新篇章
随着获奖名单揭晓,大赛圆满落幕,但科普创新的脚步未曾停歇。当前,我国正加速构建“大科普”发展格局,地质科学作为支撑国家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的核心领域,其科普实践更具战略意义。
下步工作中,军民融合中心将以此次赛事为新的起点,推动科普建设体系化发展,持续培育“懂科研、善传播”的复合型人才,推动地质科普从“单向输出”迈向“双向互动”,让地质知识如春风化雨浸润社会公众,培育更多扎根大地的科研火种。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