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09日 星期六

西藏定日6.8级地震抗震救灾地质人物侧记

来源:地调局军民融合中心 作者:党委办公室 张 琪 发布时间:2025-02-14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县6.8级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各方救援力量纷至沓来。在茫茫救援人群中,有这样一支与众不同的队伍,既没有携带锹镐装具,也没有大型救援机械,他们或三五结伴或两两同行穿梭在倒塌房屋的外围、在受灾区域的后山、在冰河在湖畔、甚至在平整开阔的安全地带忙着些什么。人们不禁要问,他们是在“摸鱼”混日子么?答案当然不是,他们是自然资源系统组织的专家力量,为灾区排查预防次生地质灾害和灾后重建选址提供地质解决方案。在忙碌救援现场橄榄绿、消防橙、医护白、应急红五彩斑斓救援队伍中,让我们走近这支不太“起眼”的地质蓝,了解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军民融合地质调查中心专家团队背后的故事。
  职业生涯终有到站,地质报国没有终点——退而不休的地质专家秦建华 
  作为自然资源部抗震救灾工作组成员的秦建华,同时也是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专家组成员和西藏汛期地灾防御支撑单位——军民融合地质调查中心的副主任,一名在退休与救灾中毫不犹豫选择后者的地质专家。 
  地震发生前的1月3日,正在进行工作交接的秦建华副主任接到了来自上级的退休通知,虽有对奋斗了38年地质事业的万般不舍,但想着不用再拖着日渐年迈的身体跋山涉水,得以回归家庭享受天伦,嘴角还是不自主地上扬。1月7日一早,他就来到办公室规整资料,准备进行最后的交接,突然,桌面上手机弹出了西藏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的消息,作为一名老地质工作者,秦建华结合震区的基本地质情况和军民融合中心近年在西藏开展地质灾害调查监测相关成果迅速作出判断——此次地震烈度不会低,加之正处隆冬时节,应该会造成震区群众较大伤亡和财产损失。 
  秦建华第一时间安排了在日喀则开展常态化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李常龙联系定日县自然资源局了解灾情和次生地质灾害情况,火速召集由地灾、水文、基础地质等专业组成的地质专家团队赶赴飞往西藏的航班。彼时的他,全然忘记了自己已经退休,甚至都没来得及告诉爱人取消退休旅行计划。 
  1月8日,记者在定日地震灾区再次看到了他忙碌的身影,频繁地穿梭在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联合会议、与西藏自然资源系统厅局的工作部署现场和野外排查调查一线,在定日县长所乡冰湖调查现场,秦建华带领专家团队爬冰卧雪,若不是他略显佝偻的背影、干裂发紫的嘴唇和不离手的氧气罐子,没人会知道这是一个年余六旬的老人。 

   

  宁可生命透支,不让使命欠账——常年战斗在高原无人区的保障先锋群体 
  他们是转改军人、黄金老兵,2018年武警黄金部队跨军地改革后,他们面临转业交流到内地工作和继续留在西藏的两难抉择。一边是翘首以盼的妻儿老小,一边是未竞的高原地质事业,经历艰难的思想斗争,他们80余人决定留在西藏,继续为保障国家高原地质事业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成为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西藏唯一成建制的专业力量——军民融合中心西藏地质调查所。 
  转改后,他们一手抓地质调查一手抓野外条件综合保障,完成了大量的基础地质调查任务建成了地质灾害监测网,以保障羌塘油气攻坚行动为基础,建成了中国地质调查局西藏野外综合保障基地,基本实现了覆盖西藏全域的地质调查安全监管培训、野外车辆交通、应急救援处置的综合保障力量。西藏所和保障团队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地调局先进典型团队,在全国作巡回报告。 
  据悉,在此次定日县抗震救灾行动中,这群光荣的退役军人、地调局的高原保障先锋,又一次冲在了地质灾害防治保障第一线。1月7日,正在成都休假的西藏所所长陈大波主动终止休假返回西藏投入抗震救灾,积极发挥西藏野外综合保障基地的区位优势和人员装备优势,调集地质灾害调查专业仪器、车辆、装备物资和10余名长期从事高原高寒地区野外条件保障的专业人员于8日早7:00驰援灾区,有力支撑了自然资源系统抗震救灾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他们“宁可生命透支,不让使命欠账”的留藏诺言。 

   

  看不见的危险才是最险,聚光灯外的幕后英雄——地灾防御支撑调查专家组的工程师们 
  地震救援进展无时无刻不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无论是电视广播还是自媒体平台,曝光浏览最多的是那一辆辆最美逆行的救援车辆、是灾区群众手中热腾腾的饭菜、是那一排排温暖的救灾板房帐篷。全国人民都感动于藏族同胞对人民子弟兵“金珠玛米来了”的亲切呼唤、都感动于消防指战员徒手扒开破碎的瓦砾救出被困群众。聚光灯之外,星星散散的地质蓝很是不显眼,甚至与轰轰烈烈的救援场景有些不搭。在长所乡冰湖排查现场、在拉孜县曲龙强孜寺崩塌现场、在增寺左侧山体地震裂隙监测现场,工程师们要直面看不见的危险,筑起一道安全防火墙,确保灾区群众和救援人员的绝对安全。 
  来自军民融合地质调查中心的地灾专家、高级工程师巴仁基曾参与过“5·12汶川地震”“4·20雅安地震”等多次救援和地灾排查工作,他告诉记者:“此次定日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隐患虽没有以往严重,但高原高寒和缺氧对身体的考验更加严重。”“而且好几名队员在内地就已经患了流感,仍然坚持到了前线”。 
  正在开展地质灾害监测设备调试的李常龙讲到,自2022年起他所在的西藏所就启动了日喀则地质灾害监测网建设,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他们就通过监测网圈定了应急排查范围,赢得了与时间的赛跑。此次地震导致部分监测设备损坏,正开展修复更换,目前设备上线率已接近90%,能够满足持续精准监测相关技术要求。 
  截止发稿前,该专家团队指导当地采用“星、空、地”一体化综合技术手段对6度及以上区域的人员居住区、交通干线、临时安置点、已有防治工程和重要基础设施等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应急排查,累计排查1851处隐患点、475处临时安置点,其中查出并整改临时安置选址点7处,对20余处隐患较大地质灾害点提出工程治理建议。向当地提出了要按照“一点一策”和“一坡一策”的原则,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详查和三查工作等7个方面的专业指导意见。据悉,此次定日县地震灾区没有1人因次生地质灾害伤亡,创造了新的救援记录。 

 

  作者:张 琪 
  摄影:李常龙